爱心热线 020-32660888

首页 > 基金会项目 > 丹姿百善计划

丹姿百善计划

土地,永远都是心灵故乡——丹姿云南乡村振兴项目基地走访见闻沉思

 

20193月份,丹姿基金会联合沪沽湖公益中心在云南省宁蒗县黑瓦洛村开启了“云南乡村振兴项目”。一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普通却不一样的村庄吧。

 

位于2600多米海拔的高原村庄,阳光清透,风也刚劲,天蓝云矮,景色异于别处。但是乡村问题却是一体同源:就是垃圾问题。多年来由于做项目的原因,丹姿基金会在乡间行走的时间挺多,所到之处最令人头大的就是乡村垃圾处理问题,如:河道沟渠边的农药瓶、被风吹乱跑的各种包装袋以及各种生活垃圾。更有甚者,沟渠边的垃圾随便一烧,等雨水一来,“残骸”便随河道漂流开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这次进丹姿云南乡村振兴基地——黑瓦洛村前,我们先在相邻的内坝村转了一下,垃圾问题果然如上所述。

 

 

进入黑瓦洛村,路面、沟渠以及村民的房前屋后,有明显不一样的整洁干净。这里有垃圾焚烧炉、有我们项目开展以来兴建的文化站、有环境保护的宣传栏、有夜间照明路灯;还有村民个人出资做的村牌。这些都是周边村没有的。

 

一个村庄的改变,硬件的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怎样投,怎样用,怎样维护,怎样使投入产生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考,来评估这一年的项目成果吧。

由于现在正是插秧的农忙时节,白日村庄十分安静,只有高原的风使劲的吹着路边垂柳,天气虽然很干,蔷薇花却开得很艳,有点像乡土人骨子里的气质。

 

到了晚上的文化站,我们和合作伙伴沪沽湖公益中心的负责人及村民代表一起在文化站的小课室里商谈着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及开展情况。课室外,村妇女有来跳甲搓舞的,也有来参加识字班的,孩子们在打篮球,小一点的孩子跟着妈妈过来,或在地坪里自在的玩耍,或是在阅览室翻找喜欢的书本。这和白日寂静的村庄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古老的耕读文化。

 

 

以上是夜幕下黑瓦落的景象。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应对的?

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          做了什么:

1.     加强社区营造背景下的社区自组织培育,通过自发民主选举正式成立黑瓦落村史第一家村民自组织——妇女乡村振兴村建协会;并在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 “半乡学堂——乡村妇女发展合作项目”

2.     完成了基于社区公共需求的“村道光亮工程安装工程”;75根太阳能路灯已由村民自发参与安装,并主动签订认领\维护协议,700多年历史的黑瓦落村的夜晚从此不再黑暗。

3.     开展基于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生态教育工程”,修建小型垃圾焚烧炉,在焚烧炉两侧、村道、田间、河溪边安装环教宣传栏,加强饮用水、化肥农药地膜污染防范教育;

4.     完成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营造”,援建人文农科培训基地和村史人文展览室,搭建乡风文艺小舞台。

 

二、          做得怎样:

1.     妇女乡村振兴村建协会组织村民定期清理公路及沟渠垃圾;定期轮班入户评比居家卫生情况;每周一到周五晚间开展成人识字班课程,周六日开展民族歌舞互动及协助公益组织举行敬老活动;

2.     村道光亮工程为村民晚间开展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3.     环境与生态教育工程为村民垃圾处理做到了良好实施操作指引,有效的保证了土地无污染,使乡村环境更宜居;

4.     乡土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营造,让村民在劳作之余充分的开展了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三、    遇到了哪些问题

。。就表面现象来看,一个小规模的乡村振兴项目,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访清村民真实内需,以村民意愿为主导,激发村民内驱活力是比较理性有效的启动模式。正是村民积极努力改变的行动,让我们不得不对现前遇到的问题做深入的思考。

。。项目原计划做三年,其中一项是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然而就是这关键的一环却没有扣住。没有年轻人才的回流,项目最终的目——完成自主造血,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及可复制辐射性的推广怎样达成呢。

 

有言: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就是上升的阶梯。乡村振兴的路上有多少可能,待我们去探索,这条路有点像盛开的蔷薇,芬芳却也满是荆棘。

 

合作伙伴